【精选】小班音乐教案范文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音乐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音乐教案 篇1设计思路:
小班的孩子从各自的家庭来到了我们的集体中,他们在横在体验成长的快乐,在感受到自己愉快成长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父母、长辈的情感有了一份新的认识: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和长辈的呵护、知道娃娃哭了、困了,妈妈有好多哄娃娃的方法――抱一抱、拍一拍、亲一亲等等。
因此在主题活动《小小的我》中,我预设了“摇篮曲”这个活动,运用幼儿已有的哄娃娃经验创设了“娃娃要睡觉”的情景,让幼儿感受到轻柔、优美的摇篮曲对娃娃的催眠作用,在反复欣赏摇篮曲的过程中,再创编出抱娃娃的不同动作;同时也使幼儿在哄娃娃、抱娃娃的过程中,体验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学会将关爱他人的情感迁移到各自的娃娃身上。活动结束又将焦点转到了幼儿身上,充分肯定了幼儿的成长――不要妈妈抱,我们已经长大了!将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加以提升!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感受摇篮曲的安静、优美,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2、学习表演歌曲,鼓励幼儿创编抱娃娃的简单动作。
活动准备:
录音磁带、娃娃人手一个、小床一张
活动过程:
一、幼儿抱娃娃进活动室。
1、师:天黑了,星星眨着眼睛出来了,月亮也升上了天,娃娃也困了,宝宝,你们有什么办法哄娃娃睡觉呀?
2、幼儿讨论交流,请出个别幼儿来回答。
二、欣赏“摇篮曲”。
1、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好呀,可是除了这些办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给娃娃听音乐哄她睡觉呢,你们听。。…。
2、播放“摇篮曲”(第一遍),幼儿欣赏、感受。
3、师:我的娃娃听着音乐睡着了,你们的娃娃睡着了吗?(睡着了)那我们一起把娃娃放到摇篮里好吗?
4、师小结:娃娃睡觉的时候听的音乐轻轻的,柔柔的,很好听,这样娃娃很快就能睡着了,这种音乐我们叫它“摇篮曲”。
5、再次欣赏(第二遍),我们来听听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
6、师提问:你们听到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鼓励幼儿跟着一起哼唱。幼儿学习完整演唱“摇篮曲”,引导幼儿用轻柔、优美的歌声演唱,表现“摇篮曲”的安静、优美。
三、表演“摇篮曲”。
1、师播放“娃娃哭声”:哎呀!娃娃哭了,快把娃娃抱起来,我们一起哼着“摇篮曲”,摇着娃娃睡觉吧。
2、师:xxx的娃娃不哭了,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抱娃娃睡觉的。请出不同的抱娃娃姿势的幼儿来表演一下,鼓励其他幼儿模仿他们的抱娃娃动作。
3、集体完整地表演“摇篮曲”,娃娃睡着后(即歌曲结束后)提示幼儿把娃娃轻轻地放到小床上,盖好小被子,让娃娃安睡!
四、复习歌曲“不要妈妈抱”。
师:你们的娃娃还小,需要别人抱。我们小班的朋友们已经长大了,不要妈妈抱了对吗?
1、复习演唱歌曲。老师和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自己创编简单的动作,边唱边做。
2、师:哦,我们小班的朋友们真的长大喽!(活动结束。)
活动自评:
活动的选材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并且能够在主题背景下开展,对于刚入园2个月、刚摆脱对父母家人依恋的幼儿来说,已经是蛮不错的了。活动一开始我为幼儿创设了“娃娃要睡觉”的情景,能够让幼儿置身在这个环境和情景中,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地交流讨论,但是一开始由于幼儿和我都有点拘束,因此在这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上显得比较急促,应该再给予幼儿更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交流一下,也许孩子们的思维能更广泛一点。
活动的中间部分,我的引导和启发对幼儿有很好的感染作用,能用自身的情绪感染幼儿,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为成功地哄娃娃睡着了而感到高兴,使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得到满足。
但在引导幼儿创编抱娃娃动作的时候,如果能再给幼儿多一点拓展的机会的话,也许孩子们创编出来的动作也就更加贴近生活了。
小班音乐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的快慢变化,做出相应的小鸟动作。
2、喜欢玩音乐游戏。
3、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鸟妈妈的头饰。
【活动过程】
1、听音乐走路:
幼儿听"走路"的音乐,按着节奏走路,音乐停止,幼儿站立不动。
游戏反复数遍。
2、听音乐找座位:
幼儿听"走路"的音乐,按着节奏走路,音乐停止,幼儿迅速找到任意一个座位坐下。
游戏反复数遍。
3、幼儿学做音乐游戏:
教师戴头饰扮演鸟妈妈,幼儿扮演小鸟,妈妈带娃娃出去玩。
幼儿听"鸟飞"音乐,做鸟飞动作,音乐停止,提醒有热找到家(座位)。
教师变化音乐的快慢速度:
"音乐有什么变化?""音乐快的时候,小鸟可以干什么?(小鸟很快乐,自由自在地在飞翔)"音乐慢的时候,小鸟可以干什么?"(小鸟在捉虫、休息)"音乐停止了,小鸟就干什么?"(找家)游戏反复数遍。
【活动建议】
在学会做"小鸟找家"游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其他小动物的音乐,如小兔、小猫等,让幼儿听音乐做"小兔找家"、"小猫找家"的游戏。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小班音乐教案 篇3设计思路:
1.教师通过游戏化的情景,引导幼儿根据游戏情节“开汽车”,教师通过简单有趣的开车动作感受欢乐的音乐,帮助幼儿学会倾听,当听到音乐中停顿的地方时,能及时停止保持不动的姿势。
2.活动前,可以请家长带着孩子乘坐汽车,在行车时告诉孩子们一些简单的交通规则以及认识停车场标志。
3.在刚开始游戏的时候,教师可请配班教师做交通警察,利用红绿灯提示幼儿开始和停止,待幼儿熟悉后,再让幼儿倾听音乐进行 ……此处隐藏1358个字……空间运动
d、即兴创作
e、群体关系训练
f、空间时间距离感的训练
g、听力训练
2、身体与动作的认知游戏
游戏名称:《熟悉身体部位的游戏》
游戏目的:
a、培养反应能力,创造能力
b、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他人默契配合
c、对身体部位的认知,活跃课堂气氛
游戏准备:鼓
游戏过程:
a、教师击鼓,学生跟着鼓点走,随着音量速度变化动作也要做出反应。 b、接下来听教师的鼓点,鼓停时按口令要求身体某部位做动作。
c、自由组合(两人或三人一组)按教师口令用身体,某部位组成一个造型。如“头碰头”“膝对背”“脚对肩”造型要美,要有特点。
d、老师小节。
3、即兴创作游戏
游戏名称:《用身体摆图形》
游戏目的:通过用身体姿势创造(形成)各种图形,培养群体协作能力。 游戏过程:
a、用自己的身体(站立或躺卧)写阿拉伯数字1-9.
b、用自己身体摆出图形(适于学成人)
c、教师出示图形卡片,全班分几组各组自组的图形,一起商议怎样用身体合作摆出图形,其他组做出评价。
4、群体关系训练
游戏名称:《照镜子》
游戏目的:领头与跟随的体验,培养对群体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群体内部自己的行为的责任感。
游戏过程:
a、两人为一组,甲当照镜子的人,乙当镜子。
b、甲对着镜子做各种动作、姿势,乙要跟着模仿甲的动作,然后交换角色。
5、一颗豌豆(创造性形体律动)
(1)教师用吉它弹奏一首温柔的摇篮曲,让幼儿想象自己是一颗圆圆的小小的豌豆种子,正静静躺在泥土中睡觉。
(2)教师边用吉他弹奏一首轻快优美的舞曲,边用语言暗示幼儿想象:下小雨了,小豌豆醒了,喝下了甜甜的雨水;小豌豆慢慢地发芽、长叶、伸展枝蔓;叶蔓爬上了豆架,在微风、细雨、阳光中越长越粗壮,越长越茂盛;新开出的花朵和蜜蜂、蝴蝶一起跳舞;胖鼓鼓的豆荚长出来了,越来越多,终于把豆架压倒了;最后,许许多多的新豌豆一颗颗地从开裂的豆荚中滚出来、、、、、、
(3)教师弹奏起一首温柔的摇篮曲,并用温柔的语调说:下雪了,小豌豆们盖着暖和的雪被子,做着甜甜的梦,等待着下一个春天、、、、、、
(整个活动中,教师怎么说,幼儿就自由地按教师的暗示去怎么想、怎么做) 分析:对于正式的舞蹈练习来说,这仅是一个准备性活动。其目的是让幼儿将全身的肌肉、关节都活动开。但这个活动,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充满了天真的体验和主动的表达。因此,它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十分独立、完整的创造性形体律动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即兴弹奏的音乐,简单而富于表现力,为幼儿的想象和表现,提供了一个充满美和激情的背景。
小班音乐教案 篇5活动目标:
1. 愿意和同伴一起参与歌唱活动,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
2. 学习简单的仿编并演唱大家听。
活动准备:
1. 立体“苹果树”(制作成粘贴式,可随时取放“苹果”)及苹果、西瓜、葡萄、香蕉等水果实物或图片。
2. 幼儿已对这些水果有初步的认识。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 学唱歌曲。
1. 出示苹果实物或图片,引导幼儿讨论:苹果长在什么地方?
2. 出示立体苹果树,教师边有节奏地朗诵歌词“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边演示把“苹果”一一摘下。
3. 教师边朗诵“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多快活”,边把摘下”的苹果“送给想要的幼儿,鼓励幼儿做出各种吃苹果的样子。
4. 请个别幼儿摘“苹果“。期于幼儿拍手念歌词。
5. 教师范唱,幼儿跟唱。
6. 请幼儿轮流摘苹果,教师与其余幼儿为其配唱。
二. 仿编歌曲。
1. 你还喜欢吃什么水果?这种水果长在哪里?
2.鼓励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水果名称编进歌曲中,唱给大家听。
儿歌:红苹果
树上许多红苹果,
一个一个摘下来。
我们喜欢吃苹果,
身体健康多快活。
儿歌:红葡萄
树上许多红葡萄,
一个一个摘下来。
我们喜欢吃葡萄,
身体健康多快活。
小班音乐教案 篇6一、活动内容:音乐游戏——碰一碰
二、活动目的:
1、听音乐合着拍子做走、跑等动作,学习创编各种与同伴“碰”的动作。
2、认真听指令并做出反应,随音乐有节奏地游戏。
三、活动准备:
准备宽敞平整的场地、音乐磁带、录音机
四、活动过程:
1、以《碰一碰》作为背景音乐,律动进场。
2、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曲子叫什么名字?(幼儿回答:碰一碰)
师:如果我们一起来玩碰一碰的游戏,小朋友想要碰哪里呢?
(引导幼儿说碰肩膀、鼻子、眼睛、脚丫等。)
3、让幼儿根据音乐同教师有节奏地进行问答训练。
⑴ 教师出示分别画有五官的图片,出示节奏图谱进行练习。“××∣××∣×-”
⑵ 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指示,与邻座伙伴碰一碰。
⑶ 师与幼同唱歌曲,让幼儿来问“碰哪里?”,师答“××碰××”。
⑷ 由教师来问“碰哪里?”,幼儿根据图谱回答“××碰××”。
4、音乐游戏:碰一碰
⑴ 先介绍游戏玩法和规则。
幼儿在活动区四散站好,音乐起,教师带领幼儿边拍手唱歌边合着拍子走,到第二个“碰一碰”时停下,与所找到的朋友面对面站好,幼儿唱“碰哪里?”,师跟着节奏答“鼻子碰鼻子”后,幼儿便与找到的朋友两人一组随最后一句互相轻轻地用手碰一下对方的鼻子,一拍一次。
⑵ 讲明规则:
唱到第二个“碰一碰”时,幼儿必须找到朋友。
幼儿必须有节奏地说与做,同时必须按照规定的部位轻轻碰一碰。
⑶ 前几次游戏由幼儿问老师答,小朋友根据老师的指令来碰相应的身体部位。
⑷ 请家长与幼儿一起玩此游戏。
5、活动结束,简要点评。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由于我采用了边唱边和幼儿一起跳的形式,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的动作。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玩耍和碰触、与同伴有模仿地舞蹈等。都让孩子在反复感受中,轻松而兴趣地进行游戏。使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完成了音乐教学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玩赏”“碰触”的热情,同时对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圆圈的动作、换朋友的动作我又是以游戏的形式在商讨中引导幼儿学习的,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自由表现、自主创编的愿望,同时幼儿在艺术审美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