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5-07-20 15:56:21
呼兰河传读后感合集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合集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呼兰河传读后感1

这是一条彩色的河,在无际的沙漠中缓缓流动,变幻着颜色。我赤足站在河边,用透明的玻璃瓶盛满我喜欢的色彩。这,便是呼兰河的颜色,更是珍惜幸福生活的颜色……

——题记

在一个午后,享受着慵懒的阳光,品着一杯果汁,看着手中的书——《呼兰河传》。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东北边远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也展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中,“我”是个不谙世事、天真无邪的孩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打量一切。祖父、后花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小说的开端。在这小小的县城里,有着淳朴的居民和纯净的乡村生活,虽不如大城市那般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写了童年时最爱的花园,我特别喜欢那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般的语言,简单又活泼,写得多好!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

现在,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然而,我们却不曾想到,在家中长辈的那一个年代,是那么贫苦。记得小时候,在我吃晚饭时,总爱是把米粒饭菜吃的遍地都是,桌子上也是一片狼藉,明明碗里还有大半碗饭菜没吃就倒进了泔水桶。每每这时,妈妈便像唐僧一样的来教育我。我虽然表面上很不耐烦,但却牢牢的把妈妈的话记在了心里。那时候,人们的.生活那么困苦,妈妈很小的时候便要去田里干农活。常常是一天忙到晚,饿得肚子咕咕叫却还是吃不上一顿饱饭,仅有的那一点食物还不够塞牙缝的,却要分给一家五口人吃。在我们奢侈的挥霍水果时,你可曾想到,在那个年代,被说新鲜可口的水果了,就是烂的都没有。冬天,在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却还嚷嚷着冷时,那时候的人们却只穿一件薄衣站在风霜雨雪中不停的干活。

而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像一首诗,像一幅画,没有烦恼,没有纷争。

但文中小团圆媳妇的童年也是那么悲惨,她短暂的生命让我感到深深的痛楚。一个和我一般大的女孩,竟因家中贫苦,被千里迢迢送去当童养媳。她刚入门不久,就被婆婆折磨。在她做错事情时,她的婆婆便狠心的把她吊在房梁上,用烧得通红的铁块烙她的脚底板,而她的公公也在一旁助纣为孽,用皮鞭抽打她瘦小的身子。在她生病时,婆家人给她用开水洗澡。当时的人们因为相信迷信、土方法,竟都跑来看热闹。看着她在水里痛苦地挣扎,没有人来救她。当她昏死过去时,人们才跑过去,有人还留下了眼泪。也许是因为愚昧的村民不懂得科学,只懂得用封建迷信的方法来“救人”。当他们看到昏死的小团圆媳妇,心里掩埋的良知,怜悯之心才被唤醒。可最终,她还是难逃悲惨的结局。每每读到这里,我总会义愤鹰填的久久不能自已。

平复了心情,合上书本,天边已燃起了火烧云,我闭上双眼,细细地回忆着书中的每一个字眼儿。整篇小说既朴素又流畅,读着它,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不论是小城的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野合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作者萧红笔下充满生机的图画,令人读后掩卷长思,满口余香,回味无穷……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以下小编为你收集了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作文,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借鉴的作用。

刚读完呼兰河传的时候,我内心是有点困惑的。呼兰河传并不是呼兰河这个小城的传记,它更像是作者的自传,但它又不是自传,因为他只记叙了作者孩童时期的经历,以及孩子眼中看到的呼兰河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并未完整记叙作者的生平,倒更像是作者的回忆录,回忆小时候的呼兰城和城里的人和事。我的第二个困惑是,作者详细描述了她和祖父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也写到了她的`祖母,还详细写了他家的左邻右舍,却单单没有写他的父亲母亲。

呼兰河传全书共分7个章节,章节之间相对独立。第一章从呼兰河的冬天写起,详细描述了呼兰河这个只有两天大街的并不繁华的小城。从街上的铺子路上的水坑,写到巷子里的人家,写出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虽然经济水平落后,思想观念陈旧,但不失质朴的风貌,作者也未用浓墨重笔褒贬,因此读来还是颇有味道的。特别是孩子们窝老人的怀里看火烧云,看着看着就睡着了那一段,写得特别亲切和温馨。

第二章讲呼兰河的民俗活动,什么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等。然而,只有跳秧歌是为活人而不是鬼神预备的,其他都或多或少跟鬼神有关。这一章读起来是很有趣味的。

前两章都是在介绍呼兰城,到第三章作者就开始讲自己的祖父,这一段是我最喜欢的。在家里的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度过了许多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作者常常跟着祖父一起去花园里,祖父干活坐着就在旁边玩儿。作者和祖父住在一起,祖父给作者念诗,做好吃的,作者偶尔也会戏弄祖父,想来作者和祖父的感情一定很好。

我本以为作者有个快乐的童年,可是她话锋一转,到第四章就不断地说自己家很荒凉,园子是荒凉的,住的也都是些粗人,过着不知道希望在哪里的日子。第四章写了院子邻里住的各色人等,他们的日子过得都不容易,只有赶车的胡家似乎还算不错,一年跳好几回大神呢。可是这跟荒凉有什么关系呢?

第五章讲得是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也就是童养媳,即使是看起来不错的胡家,也是很不圆满的。这一章读起来非常痛心,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儿就被折腾死了,实在让人扼腕叹息,封建迷信观念真是害死人啊!祖父大约是知道那个孩子没有病,可是也很难做些什么来改变。当整个群体都对某一种观念深深认同的时候,这个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股力量有时候是好的,比如说民族精神就是这样一种力量,但是封建迷信观念同样也是这样的一种力量,文革时候的那股破坏性的力量也是这样一种力量。

在《呼兰河传》中,正是这样一种力量杀死了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的死并不是一个人的过错,而是大家齐力而为的结果,但是矛盾的是,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为了小团圆媳妇好。婆婆为她跳大神,抽帖儿,用各种偏方,确实花了不少钱;街坊邻居也都好心想出这样那样的法子“救”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星期日在家看了一部电影——《黄金时代》,影片以民国时代为大背景,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为引子,塑造当年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影片让我再次认识了萧红,去年我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就认识了她。作者描

绘的童年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那么自由自在,那么天真无邪。读了她的文章便极其向往她所描绘的生活天地,那满园的黄 ……此处隐藏13170个字……及听从看热闹的人随便传言所造成的。

当今是言论自由,但我们更应该敬畏言论自由,谨言慎言,维护干净的舆论场。不随便传谣、不随便发朋友圈,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凡是能够言说的,都能说得清楚,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也如古人所说: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众生芸芸,人海茫茫,人总是张大了耳廓,兴奋又迷惘地接受着这世间的万籁,不可避免地相信他人失掉本真,做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这时,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让别人走在我们前面。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呼兰河流淌着时光,在这片原始又良善的土地上奔涌,耀起的碎光串联着萧红的童年

这是一条感怀的河流。祖父和他的后花园是我寂寞童年的慰藉。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搂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这是我童年的亮色,是爱的开端。甚至堆满破旧东西,尘封的后房也成为了我消遣的地方。屋内,慈祥而又有童趣的老祖父在念诵唐诗;窗外,大街小巷,每一篱笆围起的茅舍,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至梦呓。这些仿佛都靠着呼兰河传入了多年后离乡的萧红之耳。天边的火烧云好似仍在燃烧,嘁嘁喳喳,把往日的寂静都冲散了,个个街道都活了起来。这都在萧红灰黯的幼时添了原始的粗线条的色彩。

这也是一条充溢着悲哀的河。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是人们吃瘟猪肉的幌子;为鬼而作的跳大神、唱戏、庙会是呼兰河人精神上的盛举;还有那些个性不断被受到压抑的人们,就如我家的长工二伯,俨然是个阿Q。这里的人们愚昧、麻木、自私、迷信,他们在病态的社会里随遇而安,死水一般地生活。因此,与之前不同的小团圆媳妇便不能被人们所接受。我们憎恶,但我们也同情那狠狠管教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因为她也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这个社会最终使小团圆媳妇一个高大结实、不过十二岁的女孩儿被与她无冤无仇的婆婆和街坊送回了老家。呼兰河人当然多是良善的,他们对小团圆媳妇做的事也没有害人的意思,他们只是按照他们认为的最合理的方式解决之前怎么办就怎么办,但这种残忍的善良却更令人发指。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天的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活着。吃人的封建思想已经渗透进民族意识与心理之中,成为历史的力量、多数的力量。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寒凉,却因此遭遇悲哀。

这还是一条不断的河流,就如呼兰河人,一直都是顽强的,也极容易满足,他们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甚至是没有阳光,也能够生存。生命力特别顽强,这是原始性的顽强。其中最顽强的莫过于磨倌冯歪嘴子,他在妻子难产死后,在鲁迅笔下的看客的目光中,仍坚忍地悉心抚养两个孩子。但我们找不出什么特别的东西来形容除了生命力特别顽强。春夏秋冬走一遭,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生吞;走不动了,就瘫着。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谁死了都有人哭,哭了一朝或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梦魇似的生活。因愚昧保守而自食恶果,也因此自得其乐。

呼兰河人就像呼兰河,傍河而生,因此有了河的韧性与坚韧,也有了河的亘古与长久。萧红的文字也像呼兰河,稚拙而富有灵气。

我们以真心换真心,借此穿越时光的阻隔,跨越审美心理的障碍,看见过去的本真,时间的永动,空间的永存,就像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萧何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独特。

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的时候,车夫和马翻过好几次车,而翻了之后,过路的人看着他们似乎也起不来,便来帮帮忙。有时因为拖不出马,而准备走人。但看看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过来再次帮忙,还不时的喝彩“噢!噢!”。闹得非常热闹,也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当这个坑淹死了猪后,有些人会把死猪拿去卖,并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说这是“瘟猪肉”,并且是在许多家长面前说的,便会被家长打。我看后,觉得萧红是在讽刺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让人感到凄凉、凄苦。许多人说过一些不会掉进坑里的办法,如: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真是他们的悲哀啊!

在萧红童年的后花园中,她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因此也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也是这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玩耍,快乐的……似乎干什么事情都是快乐而幸福的,而萧红的童年就是快乐而寂寞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在萧红童年的后花园中,她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因此也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也是这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玩耍,快乐的……似乎干什么事情都是快乐而幸福的,而萧红的童年就是快乐而寂寞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茅盾曾经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经典的小说生动、形象地讽刺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同时,萧红用了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如此让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非常沉重。在尾声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 请给好评!谢谢噢,亲!

《呼兰河传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