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堂观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110月31日,东莞市水乡片小学英语老师精英培训第三期,在高埗镇西联小学举行。本次培训活动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是徐苏燕教授给我们讲述《寻找高效课堂密码》的讲座,第二部分是广州市荔湾区广雅小学彭丽莎老师给我们的讲座《小学英语课堂观察》。经过这次系统的培训,确实受益匪浅,它不但使我对高效课堂和小学英语课堂观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给予我在教学思维上更清晰的指引。
所谓课堂观察,就是观察课堂运行状况,对其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团队的有效合作。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听课、评课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听课也不少,评课更是泛泛而谈,对自身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明显。今天听了彭丽莎老师的《小学英语课堂观察》专题讲座,彭老师结合了自己广雅小学教学长达三年之久的小学英语课堂观察课题的经验,给我们讲述了课堂观察定义、意义,分析了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一堂优质课,从而更好地反思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足之处,以及如何去纠正,从而真正从本质上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力。主要通过课前会议、课中会议和课后会议进行讲述:
课前会议:
我们观察者在课前会议中应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上课的主题、关系和地位、本班情况(学生的思维特征、学习习惯、不同层面学生的比例和具体座位的安排、课堂气氛等等)、通过这次课堂观察明白到什么、重难点在哪里,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本课的大致结构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或困惑?
课中会议:
彭老师结合自己学校的“二元五次” 小学英语课堂观察课题的经验,给我们展示了第一代小学英语课堂观察表、还有他们不断改进、改良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的观察表。还给我们看了他们进行课堂观察课题会议的视频。从中我们可以更好、更加直接、真实地体会和学习。
课后会议:
彭老师告诉我们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以有利于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基于学生的表现和证据,表明学习目标(达成了吗?)是否达成,能够抓住核心说明几个结论、立足于观察到的证据、再作必要的结论等。
彭老师接着给我们看了狼群的几个视频给我们讲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最后还给我们推广了关于小学英语课堂观察的几本好书《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们的课堂,基于课例研究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
我认为,在小学英语课堂观察中,我们老师应该做到三个“相互”
相互比照。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视频录像或同伴之间的真实现象观察证据,给自己树镜子,照镜子。自我观察、自主研究、互动发展。
相互诊断。借鉴医学研究经验,互为病人和医生,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带着行动研究的结果和问题来,带着新的方案走……
相互合作。以具体的任务来维系,形成合作共同体。让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单干走向合作互助,真正实现校本教研制度的变革。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2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要想"长教常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读书,不断思考,才会不断提升,不断成长。本次假期,通过拜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使我对"课堂观察"这一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了解,心中疑惑得到解答,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领会,学习和借鉴到新的经验方法来改善听评课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课堂效益。
一、认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分析、研究。"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关系
传统听评课主要体现形式:
1、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准备,也未与上课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2、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
3、评课结果往往只是体现为一个无法解释的分数。
4、使用结果时往往错误类推,以一堂课类推教师的其他课。
5、"为听评课而听评课"。把听评课当成任务来做,教师听评课不是主动的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
6、评课形式化。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在发言时,要么大而全,要么过于客套,要么由专家或教研员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
三、传统听评课群体中存在的三种独立角色:
1、评课专业户----自己很少或几乎不上课,评课却是他们的中心工作。
2、模仿专业户---听课仅仅是为了模仿。
3、听课任务户---听课就是为了听课。简单处理、任务取向,没有问题,不去思考,没有反馈,按规定填写"听课手册"了事。
四、听评课改革趋势----三大转变
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
1、改变思维方式。对一堂课的评价,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2、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
3、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行(学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五、课堂观察的目的
"观察他人的课堂,最终服务于自己的课堂",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通过课堂观察,不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1、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经验 ……此处隐藏10716个字……学习过程产生误判。所以,我们要改变听课模式,要以学习为中心。
如何做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呢?它有四个特征:首先,我们要理解学生的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是独特的个性化进程,理解的方式是多样化的。第二,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获取学习的多种数据。在教室后面听课会影响学生的听课,得不到真实有效的数据,最好采用录像的方式。第三,观察认知学习与其核心要素间的整体关系。第四,基于学习证据推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课堂观察还要有先期的理论准备,本书提出"对理论的回避就是回避一种立场和价值判断"。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理性色彩的研究行为,必定是一种有理论观照的行为。观察一个主题,就必须对这一主题进行理论思考。
"知识与技能类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方面,对目标达成的观察旨在解决"有效教学"的问题。本书提出"以目标作为分析课堂的脚手架,搭建起了我们观察一堂课的‘核心架构’。通过这一架构,我们能够迅速厘清一堂课的脉络,这样课堂中的零散片段才具有了归整的意义,才能在意义框架内加以探讨。"
要观察目标,就要对目标进行理解。本书提出,判断目标达成的标准有三:预设目标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进步度、目标达成过程是有意义的。
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核心是观察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观察学生在学习目标达成上的前后关系:"上课前后他们对目标的理解有多少,在课前是怎样的表现,在课后又是怎样的表现。"
书中还提出了"迷思概念"这个概念。课堂观察要观察学生的迷思概念,本书认为"迷思概念在课堂中经常体现为学生的‘错误’,有些‘错误’看似粗心,其实揭示了学生先备经验的局限性;有些‘错误’看似荒谬,却揭示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的负迁移","对迷思概念的观察是揭示学生认知观念和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针"。如果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将会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它是课堂观察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我们平时听课时有关注它,却很少去分析错误的原因。
这本书开辟了听课活动研究的新领域,开拓了我们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以上是我对这本书一些观点的摘要和表述,谈不上感想,因为我还没有这个理论高度,在平时听课时也没有探讨过这个领域。其实对我感触最大的只有一句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14我是一名有着六年教龄的青年音乐教师,今年初次担任高中的音乐教学工作。高中新教材、新课程包括高中学生对我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对高中的教育教学正处于一种探索、学习的阶段。
在上学期的教研中,我们音乐学科在教研室教研员王学芳老师的指导下,很有效的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当我得知这学期课堂观察活动继续开展的时候,我怀着很忐忑、很矛盾的心情申报参加,很幸运的成为了一名被观察者。忐忑、矛盾是因为自己对教材、学生都不够熟悉,缺乏自信心;幸运是因为这种锻炼、提高的机会很难得。最终,在教研员和其他老师的鼓励下,我树立了信心,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去。
在准备第一节课的时候,光选题我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为对教材陌生,我们又是隔周上课,对学生也不熟悉,所以导致无从下手。最终选择了《祖国颂歌》一课,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是因为觉得这个课的内容相对比较容易,再加上自己是声乐专业,课上可以发挥自己的强项。确定了这个课题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在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之后,理清思路,终于课准备好了。上课前我就反复告诉自己,一定要镇定,一定要放松,轻松面对,才能发挥得最好。但是,还是不能够完全克服紧张的心理,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很多问题,脑子里几度出现空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也不知道环节进行到了哪里,以至于学生上课的激情都被我彻底打消了,整节课上下来,感觉特别乱,课后我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幸运的是,在课后会议上,每个观察点的老师都给我提出了忠恳的建议,让我突然间醒悟过来,得到了很多启发,我都一一记录下来,争取在下次课上有所改进。第二次课经过我的认真思考,我决定挑战一下,选择了一课我自己也不是很了解的巴赫作为上课目标,按照上次课观察点老师说的自己首先要读懂教材,确定符合自己学校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目标,我开始翻阅大量资料,反复聆听宗教音乐,发现有很多触动,相信学生也会喜欢。于是我理清思路,设计好教学环节,做好课件,调整好心态,充满信心的迎接第二次观察课的到来。这次我想只要比上次课有进步就是成功,就这样带着这种平和的心态顺利的完成了第二次课的教学,虽然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比起第一次有了很大的进步、提高。
通过两次观察课的锻炼,现在觉得自己成熟了很多,从拿到一节课后无从下手、紧张不安到能够理清思路、信心面对,受益匪浅。不论是在教材梳理、制定学习目标上,还是在把握学生、引导学生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之,我努力着,收获着,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在不断追求课堂完美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专业成长!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15元旦假期结束,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们迎来了一顿精神大餐,聆听了县教育局赵主任给我们带来了一直迷惑的课堂观察,为我们来指点迷津。
通过赵主任的讲解,我收获很多。我知道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三个转到:第一要从关注环节转到关注细节;第二从关注他人转到关注自身,平时养成及时反思的自觉性;第三从关注现象转到追寻的意义。
赵主任说了课堂教学语文的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听、说、读、写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三个原则(整体—部分—整体);
四个关注点(兴趣、方法、能力、习惯);
五项技能(感受、理解、品味、积累和运用)。
在这些地方我感触最深的是从关注他人转到关注自己,从上学期开始我们联校一直在搞名师带徒活动,很荣幸我是其中的一员,通过几次活动,我发现我们这些人在活动中成长很快,不再是光关注讲课教师的活动,而是从讲课老师讲完后谈他的教学到自己如何处理课堂,这应该就是从关注他人到自己吧!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应该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感觉自己应该是在提升,活动的开展真的在成就我们。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赵主任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敢于直面不合理的地方,勇于创新。的确我们平常都太受专家讲课设计的思维框框,有时是刻意的模仿,有点东施效颦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所突破,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要像赵主任所说的敢于大胆的整合教材,敢于取舍教材内容,而不要迷恋教材。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整些没用的,要实打实的干。让学生多读书、少做题,读整本的书。让学生知道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把书读好。对于学困生赵主任也给我们指点了一个例子,建议降低难度,先抓基本的字词,阶梯式的教授,让每个孩子都有所学。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知道了自己以后课堂上更应该注意哪些细节,更侧重哪些,让自己的教学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为早日让自己迅速成长,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