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六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一、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遵循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以读为主线,由“初读”到“细读”到“精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表达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教学方法上,试图采用“扶”与“放”相结合,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读,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级主动的学习状态。通过“求异、创新”及“课外练习”收集有关桥的图片、文字,举办拓展活动——展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创设请境,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动笔画一画好吗?
投影仪演示学生画的桥:说一说,议一议。
2过渡: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
3揭示课题,读题。(看教师写课题,注意“桥”字的规范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2—3遍。
②用“○”圈出本课中需掌握的字,用“—”标出本课需认识的字,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③思考:爷爷带兰兰过了几座桥?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样子。
2检查识字和读书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
①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②看图体会,分组讨论。
这座桥叫什么桥?它架在什么地方?是用什么材料造的?在桥上可以看见什么?
③小结:多奇妙呀!桥居然架在水中。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河—进桥洞——桥中观看游鱼、行船。)
2学习课文5—7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5—7自然段。
②引发质疑:你能从课文这几段中知道些什么?
(明确:桥的材料,使用方法、特点。)
③小组合作讨论、解答疑难问题。交流学习体会。
④讨论:这座桥与我们平时玩的什么东西很相似?你能给它起个更贴切的名字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桥的使用过程。
⑤小结:多有趣的桥呀!我们再来看一看它是怎么变化的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小河——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收)
3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齐读。理解词语:“变魔术”“专家”。
(四)再读课文,求异创新
1齐读全文,讨论:兰兰的爸爸为什么能成为桥梁专家?
2小结:兰兰的爷爷就是因为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再加上他多动脑、勤思考,成为了著名的桥梁专家。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桥?
(五)课外练习,拓展思维
1收集一些关于桥的文字与图片,办一个“桥的演变”的展览。
2设计一个新颖而又实用的桥,画在纸上。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认知:在感情朗读中了解太阳、北极星、树木、积雪指示方向的有趣方法。
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情感: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自然景物辨别方向的有趣。
教学准备:
学生:复习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欣赏图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录音。
2、文中介绍了那几种天然指南针?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文中介绍的天然指南针。
2、导学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发现,第25小节都在介绍利用自然景物辨别方向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朗读这一小节。
是谁,怎样为我们指点方向?
(2)、为什么说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出示课件:看中午阳光树影图。
(3)、自由朗读这一小节,读出它的趣味来。
4、师生共同小结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
5、学生在小组内学习35小节。
6、选出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进行交流。
7、引导学习第6小节。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四、朗读欣赏,引导背诵
1、以第25小节作为指导重点。
2、抽学生背诵课文,并说说自己背诵的方法。
3、全班练习背诵。
五、延伸与拓展,指导课外阅读
说说你还知道那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板书设计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中午 太阳 树影的方向
黑夜 北极星 北极星的方位 细细观察
阴雨天 大树 枝叶的稠稀 多多去想
雪后 积雪 积雪化的快慢
教学设计方案 篇3【单元目标概说】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本单元的主题。冰心《谈生命》借助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了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勃兰兑斯《人生》通过描写虚拟的“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的场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关注我们的社区”。开展这一活动,一定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积极有效地进行实践,扎实地到社区这个更大的语文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激发他们对学用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设计】
人生
【教学设计】
创 ……此处隐藏7874个字……和很好的语言修养。传统的命题考试也是有很多的讲究,也有很多很好的考题。但是这一切,还是传统备课的路数。总的来说,还是考虑老师“怎么教”,考虑学生怎样掌握知识比较多。
三.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的要求。专业化的要求比起经验型的做法,根本的区别在于有理论上的依据,站得高,思路开阔,顾及长远,科学、技术的含量高。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就不仅限于研究教材和教法,着眼于自己怎样教了。和备课相比较,教学设计的重心转到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有效学习,或者说转到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多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指导思想里,有一系列的新的理念。例如要以人为本,要体现素质教育和德育,体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设计一系列探究的课题;要用信息技术跟教学整合;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等等。这都是教学设计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教学设计和备课的一个更大的区别。教案中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变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三项内容: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跟过去的理解不一样。更注重学习活的知识,生成获取知识的能力。除了学科能力之外,现在还有检索、提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都是过去没有的的提法。过程与方法,一个是要做中学;一个是重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一个是了解物理学历史发展的过程。这里面有好几个“过程”。还有,是学生亲身经历研究的过程或实验的过程,或展现物理图景的过程。学生亲身参与了,经历了,这本身就是教学目标。“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身体验一下。什么事不只是光动嘴。不但看过,还亲身做过。过程与方法这项教学目标,就是说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程,从中学到东西,得到培养。什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学习是快乐的事。第二是有成功的体验,我能行,我能学会,我明白了,我看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原来物理是这样的。第三,学了有用。不是只学到应付考试的一些东西。学了物理,就像近视眼戴上眼镜一样。再出去一看,真是豁然开朗。觉得学了物理,对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周围世界、自然界、家里生活,许多事情都明白了。这都是教学目标。跟过去从教材教法的角度谈这一课的教学目的相比较,教学目标的思路就开阔多了,站的角度也高多了。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效学习方式的设计。过去也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只要他们上课积极就行了。现在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要有所设计。具体的说,有观察、思考、听、说、读、写、做七件事。从理论上说,学习方式有个体、群体的两类。个体的学习方式首先是亲身经历的体验,在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中学习。有了体验,出现了疑惑和问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探究。探究并不神秘。小孩掏鸟窝、捉迷藏等都是很完整的探究过程。都有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制定措施——实施——结果的比对——判断结论。教学当中,很多原来由老师口传心授的事情,现在都设计成由学生自己探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个体学习的第三种方式是接受。不能事事让学生探究。前人的智慧、成果、科学技术,有文字记载的各种资料浩如烟海。人的主要学习方式还是接受。但不要把接受误认为是光听老师讲课。接受,首先是阅读好书,吸纳营养。其中有效的检索是重要的。在书海当中,各种好资料、烂资料、垃圾资料都有。要能从中迅速找到你需要的东西,这是接受学习的核心能力。所以老师设计学生平时学习活动的方式,可以选择体验、探究、接受;还有群体的学习方式就是合作。具体的方式就是观察、思考、听、说、读、写、做。观察是头一条。让学生弄清现象和事实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最重要的事。有的老师老强调:你们要注意老师是怎么讲的,怎么分析的。下课之后,我告诉他,你怎么想,怎么分析不是最要紧的。况且你分析得也不一定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现象和事实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还要考虑探究课题的选择和设计。只要抓得准,学生就探究得来劲极了。捉迷藏就是这样,这地方找不到,马上就会想到另一个地方。
教学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更不用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以人为本,当然包括以老师为本。尊重老师的创造性。老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执行大纲、教材和教法。老师要创造性的工作,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创造。这是老师尊重自己的表现。我是一个创造者,这课堂是我施展创造力的舞台,我要创造出适合学生的出色的教学。这是老师尊重自己的表现。有的老师认为,反正这么多年我就是这么教的,爱怎怎的,就这么着吧。那还怎么能有进步呢?
教学设计要体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必须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方法。正确的对待误差。正确的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过去老是想征服自然,最后受到自然的惩罚。现在是顺其自然,要谋求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和谐共处,这就是科学精神。让学生观察一个现象,是不是看到的都是这样,有没有看到不是这样的?有没有没看到的,得的不是这个结论的?
教学设计要考虑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主要的不是在于使用模拟的课件,而是在于帮助我们展示直观图景和帮助学生学习这两方面。现在的摄像头、投影、多媒体录音录象的材料、网络等等都特别方便。考虑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主要是发挥它们的作用。学生该写该画的也不弄了,坐在那看老师比划完就下课。那是绝对不行的。老师该讲、该做、该画、该拿三角板、直尺,少一点都不行。当然繁杂的公式推导、书写可以用课件,省点时间。但是学生应该完成的操作、书写、画图、运算、讨论,决不能省事。教学设计还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科学评价。这是两个大的专题。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关于“有效教学”的二十句经典名言
一、教学目标明确,定位合理,要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
二、要有教学的适切的教学方式,形式力减浮华;
三、尊重学生发展为本,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四、要有整体设计,有弹性、有难点、流程清晰;
五、激发学生迁移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六、注意基础目标的达成度,要有清晰的反馈;
七、注意学生有效思维时间的长度;
八、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设计有梯度;
九、尊重教材,超越教材;对教材内容拿捏有度,取舍相宜;
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个性化学习;
十一、了解学情,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联系;
十二、老师心中有知识,教学口中无术语;
十三、基于问题的学习: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并进行假设 、推断和检验;
十四、要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注意思想情感的涵养内化;
十五、语言要善于激趣、深于传情、工于达意、巧于启智;
十六、教学情境不能过分晃动;
十七、节奏要主次分明、循序渐进、张弛有致;
十八、课堂应创设情境并与游戏相联系;
十九、教师应有自己教学个性的亮度;
二十、语言具象、直观,注意感性与理性结合。
文档为doc格式